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 正文

海南周刊 | 古乐新声流佳韵

2023-01-30 13:09:38 来源:海南那些事儿

若观察甲骨文的“乐”字,似丝弦附于木架之上,形如琴瑟之类的弦乐器。如若琴瑟随风起,岂无笛箫钟鼓鸣?八九千年前的贾湖骨笛破土而出,鹤鸣九皋,声闻云间,吹响了远古时代的华夏之音;之后,沉睡了两千四百余年的曾侯乙墓被发现,古代雅乐的恢弘肃穆,得以穿越亘古时空,全面地展露于世人面前。从巫蛊盛行、乐舞娱神的蛮荒时代,到周公制礼作乐,建立中国历史上首个宫廷雅乐体系,漫溯古乐的丰富历史,离不开天人合一、感时而作的文化加持,更少不了古乐在发展中代有传承、代有变化的新声流变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牛拉撬饰变形羽人纹冷水冲型铜鼓

法天象地归为礼

上古之音往往在人怀想和猜测的空间中回荡。史前时代,先民渔猎为生,用何种器物可震慑野兽、提振士气?很难不联想到“鼓舞”一词。鼓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乐之一。神话传说中,黄帝以鼍皮制鼓,利用鼓声来驱杀猛兽。鼍鼓威威,壮人气魄,部众听到鼓声的号召,同心并力围歼猎物。鼓声大作,其声隆隆,似天上雷电轰鸣,它又被赋予了上通神明的中介功能,成为沟通天人的重要器物。史前文化中,古代的乐,并着歌与舞,或为娱神、或为祝祷、或为祈愿,与部族的生产生活相伴而生。

青铜时代经过了夏商周三代更迭,直到铁器兴起才逐渐没落。其间,夏商以青铜的编钟和编磬作为主奏乐器。到了周代,礼乐并称。周礼但凡涉及祭祀和宴飨,都需要音乐,编钟和编磬成为宫廷雅乐的重头戏。

曾侯乙墓出土阵容庞大的编钟、编磬以及其他青铜乐器,是曾国承袭周王朝正统礼乐制度的见证。其中编钟有钮钟、甬钟、镈钟等,每磬一音。在古墓的礼乐列阵中,钟、鼓、磬三者秩序井然,钟为天、鼓为地、磬为水。后来道家的叩齿养生功,称左叩齿为打天钟、右叩齿为捶天磬、中叩齿为鸣天鼓。青铜礼器和乐器的兴盛,一度是国家固若金汤、富裕繁荣的象征。

曾侯乙编磬。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

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记载了铜鼓的故事。伏波将军马援一生铁马金戈,南征交趾时,得骆越铜鼓,将其熔铸成骏马献给皇帝。由此,唐宋以后,两广地区若出土铜鼓,便被附会为马援的遗物,称“伏波鼓”。后人会在寺庙供奉铜鼓,以求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。顺便一提的是,寺庙中的风雷鼓,由敲击的轻重缓急不同,可以模拟风、雨、雷、电之声,配合早课的引磬、云板,又与钟声相呼应,演绎的是晨钟暮鼓的警觉醒悟。海南的文昌、万宁等地,现在仍有铜鼓地名。若鼍鼓是初始的正统之音,那后世的铜鼓则更增豪迈,集乐器、神器、重器为一身,饱含着丰饶富庶的祈愿。

到了清代,有以云锣代钟、以方响代磬的时尚之变。戏曲表演中,以牛皮为鼓面的堂鼓为伴奏之器,成为雄浑有力的力量担当。常根据剧情需要,在武打场面时使用。如《十面埋伏》《秦王破阵乐》等描写战争的乐曲中,鼓声是不可缺少的气氛助攻。

曾侯乙编钟

大音希声近乎道

弦乐是八音中公认的最具表现力的乐器种类。弦乐中的翘首,非琴莫属。公元前六百多年,卫人在楚丘建城,特意种植桐树与梓树作为琴、瑟之类弦乐的材料。关于琴的源起,有伏羲制五弦古琴的传说。又传,周文王为了凭吊抱屈而亡的长子伯邑考,加一弦,为文弦;武王伐纣,再加一弦,为武弦,这样便有了文武七弦琴。琴、瑟在周代都是重要的礼乐之器。至今考古发现的最早古琴,为曾侯乙墓的十弦琴。和曾侯乙墓出土古琴年代相近、形制相似的有荆门郭店村七弦琴等。

琴的造型、命名具有天人合一的象征意义。一年十三个月(包含闰月)、三百六十六天,那么,琴设十三徽位、琴长三尺六寸六分。琴身“岳山”与“轸池”山泽相应、底部音槽“龙池”和“凤沼”龙凤相对。琴面圆底平,象征平和谦虚。可以说,一张琴包蕴了天地之道与万物之合。在中国古代文人必修的四艺琴棋书画之中,琴备受推崇。这和古琴位居礼乐之首,具有“正人心”的教化作用有关。

在对古代诗歌的整理上,据司马迁说:“三百五篇,孔子皆弦歌之。”崇尚周礼的孔子,以符合礼乐的标准来选诗用诗,以琴、瑟来为咏诗伴奏。著名的琴曲,如明德惟馨之《猗兰操》、圣贤懿德之《文王操》,都和后人对孔子的追慕和赞颂相关。

元 赵孟頫 《松荫会琴图》

琴声中鲜有刀光剑影的攻伐杀戮,亦少闻鼓角铮鸣的亢奋激越,音量也不如同为弦乐的筝、阮、琵琶等大。甚至可以说,在一众古乐中,它偏向于节奏缓慢、也少于变化。然而正是这种纯正古雅的特质,让它备受儒、释、道等多家推崇。儒家见琴欢喜:大弦为君,宽厚温和;小弦为臣,清廉不乱。道家推崇“大音希声”的自然天籁。琴曲中有乱世里“平沙落雁”的远志逸怀,有斗争中“广陵止息”的勇敢不畏,有“渔樵问答”那远离尘嚣的山林之趣。其极致者,徽弦不具,便是陶渊明那“但识琴中趣,何劳弦上声”的琴心吧!

至宋元时期,琴乐是文人士大夫生活中的重要内容,不仅沿袭着风雅的传统,而且重视意境的追求。如传世珍品“东坡居士琴”,又名“松石间意琴”,是苏轼59岁被贬谪时所制,苏轼是陶渊明的忠实拥趸,他的琴意展露出“散我不平气,洗我不和心”的冲淡平和。烟波江上,月光流泻在晶莹剔透的琴徽上。居丧期满的苏轼暗暗欣赏父亲抚琴,亦不忍惊扰。那琴挑松烟,若林间清风与岩上飞瀑,悦耳动听。苏轼不禁感慨:“古器残缺世已忘”“千家寥落独琴在”。不如请父亲再奏一曲《文王操》吧!初入仕途的苏轼还在急流中激评世情,尚未经历仕宦生涯的一落再落。那质朴无华的古琴,传承流转,如有不朽的仙身,将和他一起阅尽人世间的兴废盛衰,同归于清冷恬淡、气定神闲。

曾侯乙排箫

俗乐新声流于情

“桃花影落飞神剑,碧海潮生按玉箫”,金庸《射雕英雄传》中最炫酷的乐器之一,大概就是东邪黄药师那支玉箫了,一套《碧海潮生曲》极尽变幻之能事,清亮明快、变化万端,如一叶扁舟置身于浩渺凶险的大海,风起潮涌,柔媚婉转又奇绝诡魅,总之,和中庸平和的气质基本不沾边儿。而在情节冲突中与之交锋缠斗的,是西毒欧阳锋的西域铁筝。铁筝声调激越凄厉,如猿啼鬼哭。两种乐器在性情敦厚又不通音律的郭靖耳中,颇显怪异。若如欧阳克般定力不足,那心旌摇摇之际,怕要走火入魔了。影视剧的改编版本多了,就有人发问:不是“横吹笛子竖吹箫”吗?不是“笛清箫和”吗?怎么荧屏上黄药师像是用笛子吹的《碧海潮生曲》呢?

其实,箫笛同源,从先秦到汉唐,大略是笛箫不分。箫、笛、笙、竽……都是竹管类吹奏乐器。由于材质易朽,存世不多,其共同始祖或为远古时期的骨哨。竖吹的洞箫在隋唐时逐渐成形,或是取制于贾湖遗址出土的竖吹“骨笛”。从选材上看,紫竹、白玉、黄铜都可以制作洞箫。苏轼《赤壁赋》里的箫,“其声呜呜然,如怨如慕,如泣如诉”……箫不似笛子调门那么高,往往典雅沉缓,便成了一种越用力越吹不响的乐器,自带一种沉郁萧瑟的文人气质。不过宋明以后,文人赏箫尤易和风月艳情相关,或者与箫所能承载的缥缈之思相关。

笛子发音脆亮,古人认为,如果笛音能飙到曲终笛裂,那才是吹笛的最高境界。虽然调门高亢,可笛子表达的未必尽是欢快或激烈的感怀,反倒是长于抒发离愁别绪、寄托隐逸之志。

古乐之美,入世向俗,当不失律法之谨严;出世问玄,可享精神之超脱、情感之慰藉。金、石、土、革、丝、木、匏、竹,八音共发,缔造了华夏的音乐时空;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,五音协和,成就了礼乐中国的国风气韵。

关键词: 曾侯乙墓 大音希声 碧海潮生曲

上一篇:沈阳市台办心系台胞台属新春期间走访慰问送温暖
下一篇: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