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资料图】
“走出剧院时,作品的温度还在轻抚着我的肩膀。”这句直指人心的评论,引发了观众对托尼奖最佳提名话剧作品《孤儿》的共鸣。即日起,这部演出了40年的话剧由一出好戏以中文版面貌,在南京东路第一百货的演艺新空间开启驻场演出。
多年来,《孤儿》的各版本作品走遍伦敦西区、美国百老汇、南美、日韩,获得了劳伦斯·奥利弗奖最佳男演员、韩国戏剧大赏SACA最佳话剧奖等多项大奖。原作中三个角色都设定为男性。从小失去父母,遵循着生存本能偷抢不忌的暴力哥哥和无条件依附强者的弟弟,在全男班的角色逻辑里,表演呈现出一种野兽般的质地。
中文版创排前,主创们设想了一种全新的可能:做全女班。遵循原作逻辑的前提下,中文版调整了女版角色名和必要的语言细节。创排至今,女演员刚柔并济的质感确实为这个戏带来了非常不同的色彩。而且,“想看到更多优秀的女演员有分量地站在舞台上”,这也是主创们的初心。中文版采用男女平行角色的演出模式,呈现情节、情感的多重高强度表演。
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费城的一座破旧排屋。孤苦伶仃的孩子相依为命,靠着小偷小摸维持生计。在哥哥或姐姐近乎变态的保护和严苛控制下,弟弟或妹妹终日封闭在小屋里。一天,两个孩子平淡、扭曲的生活迎来了一位神秘的闯入者,自此,陌路的人生在这个不寻常的人生开始交汇。冲突、沉默、欢笑、分别,困在童年的孩子收到人生第一张地图,拼命长大的孩子等到那个迟来的拥抱:“你再也不会迷路了。”
《孤儿》聚焦一种缺失与补全,原剧本的角色可以直译为“走在死胡同的孩子”与“一个闯入者”。主创期许这部作品能够从荒芜的悲剧原色里生长出抚慰、希望。故事从家庭或童年的伤痛出发,延展向成长过程中缺少的庇护、教育、爱,就像闯入者哈罗德/瑞妮的那句台词:我听到你的肩膀嗷嗷待哺的声音了。
悲剧底色、喜剧元素、高强度的肢体表演……镜框舞台的小剧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剧场观演的直接冲击力——贴近肉嗓的台词听感、话剧式的肢体表演和极高浓度的情感冲击。陌生人这个角色留给了演员丰富的创作空间。“每个人的哈罗德/瑞妮都是非常不同的,每个演员的特质都太不一样了,我们很难相互借鉴。”女版陌生人扮演者康菁菁分享道。“在现实中,他们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我们身边,甚至平常到是那个路上提醒你鞋带散开了的人。”中文版导演、剧本翻译陈志如此解释。
话剧《孤儿》的舞台布景参考了大量费城上世纪70年代的排屋设计,力图在整体上还原两个孤儿的生活场景。斑驳的窗户、缠绕的藤蔓、老化的内部装修,无不代表着这对孤儿多年来令人窒息又相生相依的关系。刘启薇形容:“外面的世界虽然存在,但是这所房子就像一座孤岛。”当观众们走出《孤儿》的剧场,或许带着泪水,或许是微笑。(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)
关键词: